影像情緒紀錄者──李安

導演拍電影應該最優先注重什麼?構圖?比例?場景?攝影機運動?故事流暢?這些似乎都是,以上都是導演應該注重的,對於一個好的畫面這些都是因素,而一個好的畫面成敗關鍵,則在於情緒。

影像中的情緒有許多不同但相似的名詞,例如:情感、情愫、感覺。情緒有許多方法能在影像中構成,如果是李安,那我們將會看到電影中的情感大多來自角色。

劇本告訴演員應該有的情節與故事,但是演員該如何演出其中的味道,確實有賴於導演一點一滴的思考,導演想著角色應該要有最內斂的情緒,那就應該要內斂,如果要憤怒就應該憤怒,而李安則是在他的每一個鏡頭中,展現渾厚、巨大,卻不知道該如何清楚表達的情愫。就像一位嚴厲的父親,雖然有威嚴,並且豎立起風範,但時時刻刻都想著孩子,想關心,但說不出口。

李安的處女作《推手》在臺灣獲得票房上的成功,也受到影評人的讚賞。並在金馬獎獲得8項提名,也是首次與臺灣演員郎雄合作後,他更拿下第28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在《推手》獲得巨大的成功,鼓舞了李安緊接著拍攝第二部電影《囍宴》,並首度贏得柏林電影節(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金熊獎,也入圍金球獎(Golden Globe Awards)和奧斯卡(Academy Award)最佳外語電影。《囍宴》獲得許多臺灣及國際電影獎項,也是李安首度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促使李安成為臺灣電影的後起之秀。

他的影像相當慢,也很溫和,不在於刻意將故事說得很慢,而是將影像放在演員的神情,用表情說了很多故事。除了演員之外,當然還有各種物件及場景,例如:光影、海洋、鍋鏟與鍋子、砧板上的食材與菜刀。李安使這些東西在影像中傳達情緒,使他的電影溫和又輕緩,尤其是父親三部曲,相當明顯。

而他的電影中也有輕鬆的如同漫畫的氣氛,擺脫了臺灣歷史現實主義電影的特質。他的《臥虎藏龍》與《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成為李安穿梭在不同文化之間的呈現,《斷背山》甚至引發美國對於同性戀議題激烈的辯論。接受採訪時被問到他如何創作他的電影,李安則回答說:『我沒有發現我的電影,而是我的電影找到了我。』

『我沒有發現我的電影,而是我的電影找到了我。』如果我們加入註解,則是:李安沒有發現電影,就像故事裡的情緒沒有打動李安,為什麼沒有打動他?因為其中的情感可能難以在李安的影像中延伸、擴大。而當有一則故事符合條件後,才會成為他心目中的故事,所以才說電影找到了我。

他記錄情緒、他是一位影像情緒紀錄者,也是一個很好的答案來說明導演為什麼應該優先注重影像的情感。

圖片來源哥倫比亞影業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