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人生】他導的不是暴力美學,而是一個非常真實的故事──安東尼·福奎阿

導演熱愛什麼?或許應該從反面切入:導演不熱愛什麼?其實這項概念不太容易理解,熱愛事物與否不太會直接影響導演在電影上的成就,雖不會直接影響卻不代表完全不影響。因此,當導演熱衷於政治,便會以政治做為題材,敘述政治人物及公家機關的整體運作,並於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主觀的看法。

若導演拍攝一部自己不熱衷的話題,其實我們可以從他的畫面中發現不具威信,形式上趨近:因為被選為導演所以必須讓電影完成,儘管不喜歡仍然有責任要將其完成。感覺起來就像我們喜歡觀賞電影,但總會發生一至兩次的觀影與預期有落差,因此,導演的道路上也會遇到幾部自己不大喜歡的作品。

倘若,導演能夠在自己擅長或熱衷的領域裡盡情發揮,那導演不僅能導完成自己及觀眾都喜歡的電影,同時能締造更豐碩的成果。若我們比較導演安東尼·福奎阿的《震撼擂台》與《私刑教育》我們或許會認為這位導演的風格相當黑暗,並且突顯角色的所向披靡,大幅展現動作設計在各項畫面中的力道。

因此,福奎阿在《私刑教育》透過角色心境來完成動作場景,當劇情推進,角色心境開始轉變或萌芽,皆使動作場景被賦予角色情緒,因此才會感到角色突顯的力度。而這點也是《私刑教育》中的成功,也說明如何讓動作場景相對地不同,利用角色的情緒與動機,發展富含情緒的打鬥畫面。

烏塔‧哈根一書「演員的挑戰」說明演員在舞台上都有一項清楚的動機,即使僅是站在舞台上也有動機,假設你飾演一位服務生,那在舞台上的動機就是服務眼前的賓客。雖然電影與舞台劇不大相同,但動機的概念能通樣兩者,演員必須知道自己進入畫面的動機,而導演必須更清楚演員在畫面裡的意義,先前從坎城影展回來並受訪的導演──詹淳浩,他指出:導演於拍攝時最優先處理的就是演員。

導演幅奎阿讓動作場景突顯角色動機,所以我們才會感受到打鬥中那將滿溢地角色情緒,因此表達出《私刑教育》中的丹佐‧華盛頓,如何展現無比崇高地英雄主義,不僅正義凜然、更一夫當關,萬夫莫敵。這項概念也運用在《私刑教育》的海報設計,利用殺戮淌出血路,並僅使用白色、黑色與紅色來表達電影與角色的意境。

透過《私刑教育》的呈現,安東尼·福奎阿對於角色心境地陳述不僅流暢、節奏、深度與廣度都全能地完整拿捏。面對敘述拳擊手的《震撼擂台》運動員的故事相對注重心境地呈現,不論是由衰到盛,還是由盛到衰,皆需要大量地展現角色,透過角色來逐漸地帶出運動的真實情感,再加上鏡頭語言的放大,使我們看見相當完整的角色,而安東尼·福奎阿的細膩與感性更加注了故事的真實,以他的電影來體會擂台的震撼與幕後。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IMDB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