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人生】百老匯風流記:精彩交錯,快樂掌聲

如果我們以一個方式來計算我們一年當中看了多少部電影?這個數字會因人而異,有的人一天要看三部電影,有的人三個月才看一部電影,但不論我們看得多寡,似乎都忽略掉離我們有一段時間的經典電影。而《百老匯風流記》的創作發想,就是來自於一部相當久遠的電影《克倫‧布郎》

《克倫‧布郎》是一部相當久遠的愛情電影,於西元1946年上映。同為編導的彼得·博格達諾維奇就因為這部電影中的一個橋段「松鼠與核果」為發想,展開了《百老匯風流記》的故事,讓整部劇本都架構在這一個橋段之上,並且使每一位角色與另一位角色互相牽引。

彼得向經典致敬,並且在《百老匯風流記》的最後放上《克倫‧布郎》地「松鼠與核果」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如果我們現在去觀賞20世紀中葉的經典作品,那我們會有什麼感受?這是在我看完後想到第一個問題,我們是否因為電影發展的太快速而忽略了我們對歷史重視?如果因《百老匯風流記》而找回我們對電影史的關注,那應該是導演彼得他想透過《百老匯風流記》表達的核心。

身為導演也是編劇的彼得,他將劇本的每一個橋段、每一個角色都相連在一起。因此我們會看到角色與角色間的互動非常尷尬,而這也是劇本中的喜劇核心。故事從亞諾(歐文‧威爾森飾)切入,亞諾是一位導演,他正在為他的新舞台劇尋找演員,來到了紐約。

亞諾關心婦女,因此每到一個城市,他就會尋找一位能夠慰藉他的女子。而女主角伊茲(伊莫珍·蓋伊·波茨飾)就成為其中之一,故事也就從這兩位慢慢展開。因此,劇情的開始是兩位角色切入,隨著劇情的演進,角色也會越來越多,我們看似不重要的細節,都會成為足以影響劇情的設定。

《百老匯風流記》的劇本精湛之處就在於彼得使所有角色互相牽引,設置了多個橋段使角色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混雜。這在撰寫劇本上有一定的難度,因為角色很多的故事,失焦的風險相對較大。但彼得卻將每一位角色都拿捏在絕佳的程度,雖然角色數量多,但因為劇情設計,使角色擁有特定的功能。

這項模式不僅僅用在一位角色上,而是每一位角色都有特定的功能,如此一來就能減少角色重複的可能。並且使所有角色交錯在一起,這也是《百老匯風流記》特有的趣味,也是編導彼得·博格達諾維奇在劇本上特別的設定。

透過這項設定我們會看到相當精緻的喜劇,而不是一般我們看到的誇張喜劇。彼得·博格達諾維奇是一位執導過多部舞台劇的導演,所以他的劇本與分鏡其實都會偏向舞台劇形式。而《百老匯風流記》就是一部以製作舞台劇為主的電影。

如果我們把彼得的分鏡鋪平來看,就是一部舞台劇形式的電影,演員不斷地出場下場。節奏有也會像舞台劇般地快速進行。所以觀賞《百老匯風流記》時,我們不需要太多思考,只要跟著彼得的腳步走,就能夠獲得相當愉悅的觀影感受,他讓所有交錯的劇情,導成一部輕快的喜劇,結束的當下,你會不知不覺的快樂的給予掌聲!

如果各位時常關注美國的電視影集或是流行音樂,編導本人彼得·博格達諾維奇曾在知名影集《追愛總動員》的第5季第22集客串以及法瑞爾·威廉姆斯的知名歌曲《歡樂》客串,並且本身也是一位演員,算是一位相當全才的電影工作者。

如果你喜歡舞台劇,那《百老匯風流記》會非常適合你。

觀看其它影評或發現電影生活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原創娛樂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