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人生】穿著Prada的惡魔 :初識安‧海瑟威

數學理論中,我們能夠使用兩點連成一線。因此每一位演員都會有一段輝煌的時期,可能持續幾十年,也可能一年也不到,然而輝煌的時間有開始與結束,因此我們便可將開始與結束視為構成一條線的兩點,當這條線到達終點,演員的下一步則是繼續尋找下一個起點。

倘若我們以《穿著Prada的惡魔》與《高年級實習生》作為安‧海瑟威的開始與結束,那這一條線相當難以構成,我們會認為《穿著Prada的惡魔》便是她的起點,可是《高年級實習生》絕對不是結束。終點迫使演員尋找下一道起點,面對《高年級實習生》如此成功的佳績,對安‧海瑟威反而不是結束,是另一項新的開始。

既然《高年級實習生》不是結束,乃一道新的起點,回顧她以前的作品,哪一部能使我們看見安‧海瑟威?看見她的清純與知性?在《高年級實習生》之後,我想起我是因為她在《穿著Prada的惡魔》地演出發現美國的時尚產業,也發現這位相對年輕的女演員。她在梅莉‧史翠普面前,若要與史翠普較勁,不僅不符角色的設定,於表演的經歷就能分出明顯的勝負。

然而安‧海瑟威沒有偏離角色,她完整詮釋角色的所有轉變,不論因梅莉‧史翠普還是艾蜜莉·布朗。原著中將米蘭達(梅莉‧史翠普飾)的苛刻敘述地更冷血又無情,但在電影的改編中,米蘭達沒有像小說中的無情與冷血,為角色增添了幾分人性與柔軟,呈現出她仍是母親的一面。

讓電影與小說相較,從接受程度而言:電影的改編確實能夠使觀眾接受,因為米蘭達的行徑相對使人不舒服,不禁讓人好奇在時尚產業工作是否都要面對如此苛刻的上司?透過編劇愛蘭·布羅許·麥基納重新詮釋,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好的答案:

米蘭達與安迪(安‧海瑟威飾)在巴黎車上的橋段中,她說:妳選擇去超越。米蘭達利用安迪的行徑說明選擇帶來的成果與後果,並警示安迪能從她身上看到以前的自己,當安迪選擇超越時,其實也就選擇成為米蘭達,當妳超越就會有人落後、當妳勝利就會有人敗北,然而,她最後決定離開。

於《穿著Prada的惡魔》中所有巴黎的橋段,乃電影中相當重要的部分,它將安迪的所有轉變都解是地相當清楚。每當電影推進至此,都會被驚醒,發覺:原來安迪並不是因為工作忙碌、性質導致生活變調,而是她選擇讓生活變調,只是她沒有察覺。

雖然《穿著Prada的惡魔》的觀影次數難以計數,但在每次的觀影經驗中,都因為安‧海瑟威的詮釋,不知不覺認為應該要選擇去超越,透過不斷的超越才能獲得青睞,在巴黎呈現的角色轉變,屢次都被她的演技精驗!每一次都讚嘆她好適合這位角色,因為《穿著Prada的惡魔》認識了安‧海瑟威,也是從《穿著Prada的惡魔》之後開始期待她的演出。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福斯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