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衝出康普頓》分析美國流行音樂產業

如果我們回顧美國1930年代的電影,那是彩色還不普及的時期,在《浮華世界》(Vanity Fair: A Novel without a Hero)後讓我們看到影像的紀錄不僅是黑白兩個顏色,而是多了彩色的層次。在拍攝困難重重、物力維艱的年代,至現在透過大量的動畫與電腦技術取代了一部份的勞力,歸屬在娛樂一環的電影,於將近百年的歲月裡,娛樂產業的形式與商業模式也產生劇烈的轉變。

電影與音樂只要故事與旋律夠完美,便能使多數觀眾喜歡,也能獲得一定程度效益,就像知名驚悚大導演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故事,無一不令人驚嘆!然而現在的娛樂產業,已不將焦點完全放在旋律與音樂,而是使用多少資金行銷電影、行銷歌手,因此在各種大型商業電影,其實會使用一半的成本運用在行銷階段,預計2016上映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更是將成本疊高至4.1億美金。

《衝出康普頓》(Straight Outta Compton)地NWA乃1980年代文化反叛分子組成的饒舌樂團,透過歌詞、自傲和天賦說出被掩埋的真相。然而現在能在全球打開知名度的泰勒絲(Taylor Swift)火星人布魯諾(Bruno Mars)亞當‧李維(Adam Levine)紅髮艾德(Ed Sheeran)以及從南韓一首成名江南大叔朴載相(박재상)這幾位歌手雖不像NWA來得反叛但他們都含括了相當重要的一點:音樂使人放鬆並有高度的識別,我們只需要聽一次就想知道由誰演唱,相對古典音樂爵士樂,於呈現上簡單了許多。

然而因科技進步,娛樂產品也走向虛擬化,原有的黑膠唱片、電影使用的藍光光碟,也都漸漸走向數位,將原有的實體全部更新至電子,去除了大量的有形成本,然而點對點的出現,卻成為盜版音樂及電影的商機,透過完全免費的形式,開放共享,從中佔取一定的市場,再以市場的優勢來營利,不僅衝擊了音樂與電影的商業模式,也改變了娛樂市場,

曾推出Napster西恩‧帕克(Sean Parker)透過點對點的方來完成檔案共享音樂的機制,這種方式極大地影響了我們,尤其是年經族群使用網路的習慣,Napster讓音樂愛好者共享音樂變得容易,卻也因此招致大規模侵權行為的指責,雖然最後敗訴於音樂製作公司,但卻成為點對點拓展的先驅,因此我們逐漸不太進入電影出租與唱片行。

對於創作音樂再將其販售的音樂工作者,以及多數經紀公司與製作公司,面對這項衝擊也延伸出轉型:既然群眾已沒有購買實體產品的習慣,便大幅減少實體產品的成本,並將其挪用至產品的包裝與行銷,雖然共享引發的盜版音樂而無法使用實體販售,但群眾對於音樂與電影的喜愛並沒有改變,因此將娛樂產品的市場做得更大,不再侷限於一個特定的市場,而是走向全世界,所以從2011年後,鎖定在全球市場的歌手則越來越多。

透過行銷預算極高的音樂影片,與相當獨特並有記憶點的旋律當作核心商品,以一首大家都喜歡並且價格較低的單曲,行銷至全球的音樂市場,在眾數夠大的情況下,成本分散後使民眾所需支付費用降低,從中調升一定比例的利潤,這是現今美國多數音樂公司共資的商業模式。

面對數位內容產業的出現,音樂與電影也將會慢慢走向數位內容,未來可能我們不需支付任何費用就能獲得完整的音樂與電影,透過更大型的實體活動(如演唱會、見面會)做為商業模式,而音樂產業的未來更會趨向這種形式。

圖片來源環球影業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