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見包法利夫人:影評

精巧的註解!已多次被改編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在費利佩·馬里諾(Felipe Marino)與蘇菲‧巴特(Felipe Marino)的共同致力下,似乎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從《慾見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觀看十九世紀的法國與女人,以及『包法利夫人』原作,當我們將快樂與奢華畫上等號後,便呼應了《慾見包法利夫人》的概念,當我們需要、渴求越多時,將會引來惡魔,而這位惡魔的名字是你的欲望。

女人,似乎是一道永遠不會結束的話題,每個時代所談論的女人也都帶著不同的面貌。如果我們回到十九世紀來探討女人,相對不會如此複雜,在女權意識還不高漲的時代,女人的最大的成就儼然只剩下結婚後為家庭帶來全新的生命,養育小孩、維持家庭則是女人終生的目標。

然而在《慾見包法利夫人》我們能夠發現原作古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對女性的見解,他解釋了女人對於美的崇尚,以及渴望的魔性。使用了一種獨特的引誘來陳述女主角包法利夫人(蜜雅·娃絲柯思卡飾)的追求過程。得不到,很憂鬱,得到了卻因不是自己想要得而更加憂鬱,如此也就深陷了慾望的流沙中。

而《慾見包法利夫人》有一位相當重要的裁縫師角色(萊斯·伊凡飾)他不斷地誘導包法利夫人更新所有物件,不論服飾或家具,我們可以快速地瞭解裁縫師是包法利夫人心中的惡魔,他才是引誘欲望的重大關鍵,但是包法利夫人於婚禮前就已經表達自己希望能嫁給理想中的對象,這裡才正是慾望的開端。

她對愛情並不是沒有嚮往,而是更強調自己在婚姻中能獲得什麼?編劇費利佩·馬里諾對於包法利夫人角色與心境刻劃更加顯現出十九世紀的法國女人的生涯,包法利夫人不僅是放大檢視,而是與原著的對比下,更凸顯出女人心中迫切渴望卻無法被填滿的那一份,在畫面的呈現裡,我們也能看到包法利夫人華美的服飾變化,不僅完全沉溺在慾望,也將包法利夫人的憂鬱增貼了層次。

導演蘇菲‧巴特在指示蜜雅·娃絲柯思卡(Mia Wasikowska)對於該如何呈現角色的情緒階段,完全依照劇情的演進與流動而塑造出角色對於慾望的解讀,當然我們無法忽略萊斯·伊凡(Rhys Ifans)的詮釋,因為有了他的引導,便真正契合出最令人髮指的那一份,因此我們才會不斷地誤讀成他是最陰險地惡魔。

原作中有相當多情慾地描寫,但在蘇菲‧巴特的《慾見包法利夫人》相對平滑了許多,或許掩埋了原著的那一份最露骨的真摯,對於慾的解釋也不像我們一般的認知,但卻因此而成為一部非常清楚又晦暗的註解,將原本所沒有紀載地女人心中的慾望,透過戲劇的方式展現於現代的影像與聲音理。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天馬行空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