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一直很好奇,曾執導《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的郎‧霍華(Ron Howard)坐上了海難為主題的《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導演椅,那到底會是什麼模樣?他曾經執導太空災難電影《阿波羅13》(Apollo 13)倘若我們以《美麗境界》《阿波羅13》來概略地定義、歸納,那郎‧霍華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風格──他其實相當擅長快速敘述故事。
雖然快卻不見輕巧!就像是我們與一位非常忙碌的頂尖人物一起工作,他的思考快速、敏捷、深入、廣闊,因此他必須加快腳步地執行與督促職掌內的所有事務,若要與其一同工作,那我們必須學習加快自己的腳步,才能跟上他的快節奏一同締造成就。我們能以此概略定義郎‧霍華的風格,雖然不夠全面,但能順利地進入由他執導地海難故事。
我們或許會很好奇:什麼導演會讓我們揪心?然而,好奇之前應該先談談什麼是揪心?揪心非常好理解,影像的魔力相當廣泛,我們很難具體地定義影像,但我們可以深刻體會畫面能帶給我們那一份感動,而揪心正是其中一環。
如果我們從感受來回歸、歸納揪心,那我們對電影的反應可能是:『天阿!這個畫面──真是──真是──我──我──它──我找不到言語來形容它!』或許這誇飾了揪心對我們的影響,但並不是沒有這種觀眾,因為我就是其中之一!
透過《白鯨傳奇:怒海之心》讓我想起《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與《鳥人》(Birdman)雖然這三部的關連相當低,但是在影像的呈現上卻使我無比地揪心!對於《鳥人》則──『天阿!怎麼會有這種長鏡!』觀賞《模仿遊戲》就──『天阿!也太會玩轉景深了吧!』進入《白鯨傳奇:怒海之心》時──『天阿!為什麼有如此快節奏又真實的海難!』
其實揪心是我們對影像最原本的感受,當我們與其它觀眾討論電影時,可能會因他人的角度與意見──發現原本沒有注意到的概念或層次,而那時我們也相對理性地看電影,當我們在整合各方意見後,重新審視我們是否喜歡這個故事時,那是由理性來評價電影,但影像帶來的揪心則是感性的時刻。
理性與感性都會讓我們對電影有不同的解讀,但當我們因為郎‧霍華而揪心,由於郎‧霍華讓《白鯨傳奇:怒海之心》快速又流暢,使海難、漂流無比真實又迅速,就像他真的把『白鯨記』以大而精華地方式呈現於大銀幕中,而我們似乎很難不喜歡這部作品。
雖然並不是直接改編於『白鯨記』但是郎‧霍華使《白鯨傳奇:怒海之心》顯現原作對於『白鯨記』崇尚與嚮往,再藉由郎‧霍華的畫面將這一份感觸附諸在影像與聲音,從中帶給我們如此揪心的作品,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何因獎季而將《白鯨傳奇:怒海之心》延後上映,因為這確實另一部郎‧霍華的完美作品。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