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人生】別跟山過不去:真不愧是勞勃·瑞福

若談到獨立電影,我們可能會優先想到法國的電影,法國相對不像我們熟悉的好萊塢,觀眾選擇電影的訴求不要求視覺衝擊,喜歡觀賞劇情電影的觀眾比例不像我們印象中的懸殊。電影紀錄故事,說故事的方法也不只電影一項,但電影裡的故事是許多觀眾希望獲得的感知。

這項感知是一種獨特的韻味,難以被取代。同時也會使我們養成習慣,習慣以影像與聲音來欣賞故事線條與內涵。在沒有過多商業的考量下,獨立電影沒有太多顧慮,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念來敘述理想的願景。因此,獨立電影更加能突顯出電影工作者放大事物的眼光。

勞勃·瑞福發現了獨立電影工作者,因此創辦了日舞影展,讓所有獨特的眼光能夠被集合,閃躍著不常見到的景象。秉持推廣獨立電影的勞勃·瑞福,在本次的日舞影展開幕電影便以《別跟山過不去》劃開了舞台帷幕,讓獨立電影帶你看見一則又一則生動的故事。

因此,當我們開始思考獨立電影應該擁有的形式與框架時《別跟山過不去》便給予了這一項疑問相當簡單又清楚的解答。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我們的思考邏輯與方式也會不同,好似物質的生活已不能給你滿足,對自己質疑,一直在尋找一道非常清楚的答案,它必須給予你的生活表態與解答,當生活僅有物質搭建的空虛,不滿足的心理也更加的明顯。

因此,想跳脫、想逃避的心態變成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無情又殘然地割裂問題的缺口,沒有鮮血、沒有痛楚,加劇的感覺是你心中的不滿,開始感到疲乏、討厭,不論婚喪喜慶,生活依舊淡而無味,迫切追求答案的衝動,將帶你走向不曾聽過的道路。故事的起源來自比爾‧布萊森(勞勃·瑞福飾)從英國回到美國後,走進阿拉帕契山道尋找自己的旅程。

在電影裡,比爾‧布萊森回到美國的初衷乃發現自己已受到空虛襲擾,決定一家人回到美國,但空虛沒有依此而減緩,反而日益嚴重。人生總在這種時候才會遇見奇幻的時刻,與阿拉帕契山徑相遇。透過勞勃·瑞福於那一幕的詮釋,你會──管它的!去健行吧!

身為《別跟山過不去》監製之一的勞勃·瑞福,讓向來預算與人力皆不太充足的獨立電影,因勞勃·瑞福而獲得相當優渥的空間來製作、改編比爾‧布萊森地著作。電影工作者向來都會碰到兩項問題:資金與人力地短缺,這兩項是電影裡最不可或缺的成本,當資金越充足、分工越精細,電影也越真實。

勞勃·瑞福最活耀的時代大該可以往回顧至1970年代,那時由他主演的《大亨小傳》與《刺激》都讓他成為非常知名的演員,而《刺激》更讓他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在演繹上獲得一定的肯定後,接著以《凡夫俗子》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每一項成就皆使勞勃·瑞福成為全面的電影工作者,創辦日舞影展、投資俱潛力的電影,所有的事蹟都讓我們不得不讚嘆。

若以電影、商業、藝術多項角度同時切入《別跟山過不去》勞勃·瑞福是一位相當傑出的演員、商人、藝術家。一人足以擔綱支撐電影的演員,不僅精彩地呈現角色,更讓觀眾看見故事地多樣面,因為你的心態會讓你對《別跟山過不去》有不同的解讀,這項性質不是每一部電影都存在。

在商業與藝術方面:使用自身的經濟效益與推廣日舞影展為由,將《別跟山過不去》進行多方面的運用,不論是販賣版權、參加影展、電影院映演,在藝術與商業層面皆能完善的發展。要能夠為成就這一點,必須俱備一位非常資深的電影工作者,不僅能宣揚電影創作,更能將不以商業為導向的電影達成不斐地營利效益。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對於《別跟山過不去》地看法,當你開啟《別跟山過不去》的話題,你會發現這一部電影帶給你的獨特!你會驚覺勞勃·瑞福以一則故事達成萬種感受。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采昌國際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