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人生】導演──為電影付出最多的陌生人

我時常在許多篇影評中提到分鏡,說句實話:為什麼一篇影評一定會談到分鏡?更何況寫分鏡的影評不僅不好寫,觀眾也很難去閱讀這類文章。但我依舊堅持要把分鏡放在影評中,為了寫影評,我必須花時間靜坐,回想電影的情節,不時要閉上雙眼來把電影分鏡一幕幕飛梭進眼簾。

依據每部導演的分鏡架構,所要花的時間也會不同。有些導演強調讓電影回歸藝術,分鏡不僅在敘述劇情而會想呈現出他本身最想表達的概念,因此我們會看到不太容易理解的橋段。這時我們就會去看影評來了解那一幕想表達什麼,看看影評對分鏡怎麼說。

而有些導演強調出劇情的每一幕場景,將自己勾勒出的空間完整呈現在畫面中。這時,導演的分鏡表就會不斷修改,為了雕琢每一個他為電影貢獻的畫面。

對於分鏡我們很陌生,而它也就成為我們──觀眾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看電影一定會接觸到分鏡,但我們卻不太在乎這項相當重要可以算是電影核心的存在,如果沒有導演,那電影會是什麼情形?

亂無章法的劇情、相當不美的畫面,感受不到演技的湛放,這樣說或許很難理解,那我這樣譬喻:導演很像一位法官,這位法官可能要立法、審法、執法,當我們有需要時,卻沒有一位法官來為我們主持,那我們無法得到結果,因此導演能給予我們一個窗口、一個答覆、一個選擇不論我們喜歡與否,至少那是一個結果,經過判決的結果就是上映的電影。

我想現在我們對於導演又有更加一步的了解,那就來我們來聊聊導演的生活是什麼?

導演──當知道自己要執導一部電影時,從電影的前置作業開始便會與編劇討論劇情,為了就是要創造出分鏡的畫面。先將劇本熟讀一遍,把每一個文字轉化成畫面,並且不時要跟編劇討論畫面的陳述,在不違背劇情的情況下歸劃分鏡,而導演就會劃出分鏡表。

導演將分鏡劃好,並要製作給攝影的分鏡表,讓攝影清楚知道你要的畫面,並且達成共識。因為攝影會完全影響畫面的呈現。如果在拍攝時發生不順利的情況,可能就會當場修改分鏡,使電影能有更好的呈現,而這只是在拍攝過程中的一件小事。

分鏡表不論是在拍攝時、拍攝前、拍攝後都要不停的雕琢,因為導演相信不斷地反覆思考分鏡會使電影更好,把原本有的加上細節、把應要有的放進分鏡並且使故事更加完整,因此導演無時無刻都要不斷地看,為電影的畫面不斷地付出。

同時跟製作團隊達成更好的共識,使團隊一起合力完成電影中需要的情境與設備。導演必須善用人力去完成每一幕需要的物件,那怕只是簡單的一個分鏡,都必須集合演員、攝影與數十位的場務人員才能完成不到十秒的畫面。

導演確實是一位勞心又勞力的職業,從電影還沒開拍便為電影付出對畫面的建構能力,拍攝時考驗人力調配、臨場反應、電影的溝通與協調,宣傳時要出席大大小小的媒體招待會,為電影陳述製作理念。

現在我們會怎麼看導演?就像上述提及地:電影的核心人物。並且在電影還沒完成時就接觸電影,當電影完成時導演會離開它,電影不知道誰創造了它。但是這位每天都為電影付出、貢獻的導演將繼續走在跟自己的作品最熟悉的陌生人地道路上。

觀看其它影評請點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Hypesphere狂熱球電影資訊網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