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人生】鯰魚很驚奇:享受歐洲電影的衝擊

在台灣的戲院中,雖不常看到歐洲的電影,但是會引進台灣的歐洲電影,大多設都是經過一個團隊精心嚴選的作品。基本上:能進到台灣的歐洲電影幾乎都得過獎、入過圍。因此,如果觀眾想看水準之上的電影,可優先選擇台灣的歐洲電影。篩選過的電影一定可以讓你得到一定電影衝擊,因為團隊會先經歷,才會向各位推薦並引進。

這部由法國與墨西哥聯手製作的電影,真的是一部絕對刻劃細節的電影。我在看的時候,有很多鏡頭都會使我誤會,因為我們已慣於好萊塢的節奏和鏡頭的用意,所以在看歐洲電影時,便會會錯意。

「這一個長鏡導演想表達什麼,總覺得這一鏡的寓意很深!」但當我回過神來,才發現:那是一個接續下一個情境的過場,只是導演把銜接的鏡頭精準控制在諸多條件範疇中,所以習慣看好萊塢電影的我們,自然會會錯意。

然而,將過程做出精準地控制是導演本身的訴求,因為他想要利用過場與之前的橋段比較,確保能做出強烈的黑白對比,也就是說:上一幕很歡樂,那過場便帶著憂傷與孤獨,而整部電影都在兩項對比中互換,使電影的氛圍都在準確的控制內,由此可見,導演很刻意地將劇本中的簡單部分雕琢的更細膩,使過場與下一幕沒有明顯的落差,這一點導演做得非常好。

而在每一項重要的劇情中,導演全採簡單運用,來使鏡頭前的演員可以把劇本演活,因為「鯰魚很驚奇」的台詞偏少,所以都是由演員的演技來告知觀眾劇情的演進。不像已往諸多的電影,有明顯的主配角之分,而是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或許這在劇本上並沒有如此編寫,而是演員地演技使劇本昇華,打開了這一種感受給我們,回想起來,歐洲演員的演技真的都比較好。

「鯰魚很驚奇」是一部特別的喜劇,所有的情境都很日常,由一個不是很特別的情況來演繹每一個氛圍,除了演技突出外,導演在劇本上的設計也別出心裁,不過我們要先知道一個特別的理論才算是真的看到「鯰魚很驚奇」的核心。

「鯰魚效應」是指為團體注入一個強者,來激發弱者向上變強的一種管理學名詞,其典故來自於挪威的漁夫。在挪威,新鮮的沙丁魚比冷凍的貴好幾倍,然而有一個漁夫就是能比同業抓到更多的新鮮沙丁魚。然而他一直不肯公布他的方法,直到他離世後,同業去翻他的漁獲箱才發現有一條鯰魚。當鯰魚游進沙丁魚群時,沙丁魚會到處亂竄,便使漁夫能更容易捕取新鮮的沙丁魚。

在劇情的設定中,最先出現的主角被視為鯰魚,並且結識了沙丁魚群,這群沙丁魚有同一個媽媽,但卻都沒有爸爸。所以多少都會叛逆,任性來引起媽媽的注意,沙丁魚都面臨著本身最大的問題,但他們並不知道他們不能沒有媽媽,無法獨立的沙丁魚們遇見了鯰魚。鯰魚從小便獨立長大,也因如此他很羨慕沙丁魚還有依靠。最後,有一隻沙丁魚離開了,鯰魚雖沒使沙丁魚變得能完全獨立,但能接受殘酷的分離,而鯰魚也在經過相處之後融入了沙丁魚群,成為了家人。

我想這應該就是導演想要表達的,他把「鯰魚效應」運用在劇本,分鏡中,使故事變得很特別,有歡笑、有悲傷、有溫暖、有孤獨。只能說像這類完全獨立創作的電影,帶給觀眾的衝擊也完全不同,我們或許能夠理解這個故事,但是否能享受?就要看我們對電影寬度。

觀看其它影評請點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