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是一個相當容意理解的問題;然而我門卻無法知悉答案的細節。演員──演員的自殺率有多高?
之前我們聽到知名喜劇演員地殞落,那的確震驚了我們所有人。而現在羅賓‧威廉斯已確定自殺。我們很難預期死亡,但我們可以透過別人的情緒來猜測:他是否有尋短的意念?可是,如果他是一位演員呢?他是一位喜劇演員呢?
我想應該很難看出:演員們真正私底下的真正的自己,有許多演員因為角色的責任,導致常期失眠或噩夢連連,在他入戲的過程沒有一天能安穩地入睡,甚至恐懼睡眠。
我記得,我第一次製作電影時就有體驗過類似的感覺。那是一部微電影,在沒有任何預算以及一台類單眼相機的條件下拍攝了第一部微電影。拍攝期間每晚都要面臨著對睡眠的恐懼,尤其是在我參與演出的時刻,我的恐懼透別強列。
雖然那一作品我身兼導演、編劇、演員、攝影、場務,唯獨當我是演員時,才會有噩夢連連的狀況,我不斷夢到:當鏡頭向我時,我就忘詞。或者我無法做出任何情緒死僵地說出對白。這兩個夢境不斷地輪迴,此時我才明白:身為一位演員,他們所要承受地不是掌聲而是掌聲過後地自己。
演員的工作沒有如同導演般地複雜,但卻需要大量的深入才能站在鏡頭前,使畫面具意義。
當演員拿到劇本時,演員會先讀一次,先將大略地劇情熟悉一次。這樣作是為了了解角色在劇情中的定位以及當角色有任何轉變時,不會導致成兩種角色。當演員熟悉劇本後,便可以開始揣摩劇情中的對白,從一句對白慢慢延伸角色,進而發展出雛型。
當雛型完成後,演員會以完成的雛型試演一遍,這個階段可能會找所有演員一起排演一遍,使所有參演的演員知道這個雛型是否可用,並且給予彼此建議。如果確定角色雛型,接著便依雛型與台詞及排演的過程再發展成角色,這個階段才是能夠上演的階段。
雖然不是每一部電影都有充裕的至作時間,但如果演員能夠把角色的入戲分工更加專精,那在銀幕上的呈現會相當細緻。
許多演員都會在談話性節目中談論與電影的製作過程,那是他們下戲後的回想,我們樂於知道演員們是如何將角色呈現於電影裡,而演員則是給我們一個嚮導,引導我們該如何透過他的演譯去看電影。因此這個過程不論是幕前幕後都會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演員不是一項容易的職業,他們拿出專業向我們敘述,因此我們相當迷戀於幕前的他們。而在幕後敘述,我們是否能夠理解、知悉演員給我們的引導?我想對電影:我們不應僅是迷戀演員,應該是透過演員的幕前與幕後去迷戀電影。
觀看其它影評請點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