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人生】導演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導演──聽起來相當響亮又驚人的名稱,似乎在每一部電影中都代表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們可能會發現劇本架構良好來自編劇的概念、某一個橋段演得很好則是演員對角色與劇本的精雕細琢。那麼導演他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導演。如果從字面上來解釋:引導演員如何正確的演出。沒錯,但這只是導演的一小部份的工作,導演的工作不會僅有引導演員如此單一。如果將導演從字面上解釋那我們可以看成:引導整部電影在畫面上的一切。

聽起來似乎沒有如此繁重,但一切則是指上述我們提到演員的引導,同時還有:畫面的設計、場景的考究、服裝髮飾的塑造、熟悉設備器材、準確指揮現場所有工作人員。如此,才可以將手中的那一本分鏡稿精準導在我們現在看到的電影裡。

我時常在影評提到分鏡,然而這對許多人來說相當陌生。分鏡或許是他們在這篇文章中第一次看到、聽到的電影術語,不過我認為多知道一個電影名詞,那我們對電影的了解也會比較深入,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看完一部電影要去看影評人評論的原因。

雖然不是每位影評人都抱持與我同樣的概念在寫影評,而我終究還是認為觀眾能夠對電影多了解一點,那絕對不會完全沒有幫助。因為電影相當主觀,如果今天有一位影評人能夠給你一個很清晰的窗口去發現電影他們在作品上的概念,這其實可以幫你去找到你喜歡的電影。

如果我們拋除所有對電影的評論與感觀,就單單回到我們看電影的感受,我們會如何去判斷一部電影?這是非常主觀的問題,若沒有人影評人給你窗口去看見一部電影的完整,那我們今天可能就不會知道誰導過《星際效應》誰導過《美國狙擊手》誰導過《哈比人:五軍之戰

當然我們就更加不會知道誰是《進擊的鼓手》與《璀璨風華Dior之夜》的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在《進擊的鼓手》中展現出爵士樂能帶給我們震撼,尤其是在電影快接近尾聲時,安德魯拋下一切的開始癲狂演奏,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到底想要做什麼。隨著他的鼓聲我們似乎能發現他要給我們什麼,而佛萊契發現安德魯終於成為下一個偉大的鼓手,便跟隨安德魯的鼓聲指揮樂隊。

達米恩·查澤雷利用極特寫來詮釋佛萊契理解安德魯想要完成這一場空前絕後的演奏,便將畫面以快速切換並特寫雙眼的方式來加注劇本上的戲劇性。隨著鼓聲與切換把整部電影逼到最高峰──壯闊精彩的結束!

費德里柯‧鄭清楚記錄Dior在新創意總監下的帶領,如何完成那一場夏季新裝發表會。我們可能沒有如一般電影的感受,但我們一定會看見這位導演想告訴我們他對時尚產業熱愛與觀察,費德里柯‧鄭的堅持《璀璨風華Dior之夜》因此,創意總監不願面對的伸展台,在導演記錄下已變成他輝煌的大道。

編劇人生致力於推廣以電影的背後,以此概念給觀眾,因為我認為導演會拿出自己的作品與觀眾交流、與影評人交惡,有很多導演非常討厭影評人這個角色。並且也被運用在電影中,比如《五星主廚快餐車》《鳥人》都能看到這項控訴。因為部分導演認為影評人不會創造。

或許這也反映出主題:導演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導演他不是東西!導演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創造者,他們不斷拿出在影視上的創意給社會、給世界看,或許是因為他們想大放異彩。但導演們的勇氣絕對超乎我們想像。我們可能會因導演的一項壯舉而改變了我們自己。如果真的要說導演是什麼的話,那我會如此定義:

「導演,掌管電影中的創意來源,將劇本與演員放在絕佳的空間裡,並善用所擁有的工具與設備,盡一切努力來使作品最佳化。控制畫面、規劃分鏡,使一部作品能帶給觀眾驚豔。如果你想要完成一部好作品,那你要有足夠的勇氣。因為你必須成為──夢想追逐者!!」

觀看其它影評請點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天馬行空

2 comments

  • 其實導演要做的是,總歸一句是「調度」。除了現場的場面調度(Staging),還有調度眾工作人員才華的功力。或許大家比較常看到導演光鮮亮麗的一面,很難實際看到導演的工作過程,或許可以從「導演組」的分工下去分析會更清楚。

    譬如編劇把劇本交給導演後,導演要修到最適合拍攝的版本,再來與攝影共同創作出「分鏡」,並交由副導演負責拉拍攝時程表、執行導演決定的所有技術層面、確保拍攝如期完成,而場記負責現場記錄每一顆鏡頭的內容,包含演員走位、攝影鏡位、鏡頭等等,方便剪輯查帶或日後需要重拍的情形。現場導演負責與主要演員講戲,而群眾演員就由助理導演負責指揮。

    自然,導演必須要向所有出現在畫面中的人事物負責,所以才有剪接去隱惡揚善、控制節奏,避免導演覺得自己拍不好而自殺。而如果真的覺得不好,導演還必須回去重拍、補拍、加戲增拍。如果時間或資金不允許了,那只好用現有素材盡量化腐朽為神奇。

    其實看到沒把作者論的討論寫進去,還滿失落的。把導演當成唯一創作者,是嫌武斷了點。一部電影不只有劇本和演員而已,而完成一部電影也無關夢想,而是不斷妥協與集體創作的過程。

    倒是可以討論,為什麼每個人都想當導演,而不是製片、攝影、編劇、燈光、收音、剪輯、混音、調光、特效或影評、策展、行銷發行等等。個人覺得每一個環節都滿重要的。是電影教育還不成熟嗎?還是我們根本還沒有電影教育可言?還是臺灣短視近利的民族性,使得我們只想當那個最光鮮亮麗的導演,而忽略其他工作人員的重要性?

    影評或許必須時常站在創作者的對立面,但也是把電影的魔法介紹給觀眾的重要角色,這也是其在電影教育的地位,重要性不輸給導演。個人意見。

    • 編劇人生的【電影生活】此項目並不是一個嚴肅的話題,而其是想將電影工作者的歷程作一個簡單的介紹,當然我也可以去寫出一篇關於調度的文章,只是那會提高閱讀門檻,而編劇人生希望觀眾能夠更加推崇、尊重電影工作者,因此把文章寫得較於空泛,確實不佳,但我認為能夠推廣電影。
      感謝你的回覆與論點,我非常高興能與你討論。

      而我得影評向來致力於將電影的魔法介紹給觀眾,因為我真的認為電影的評論者不應僅是作出評論,而是要對總體進行補強,幫助電影工作者去達成他們下一部代表性的作品,希望多少都能幫助電影。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