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電影史:《阿甘正傳》結局的羽毛代表什麼意思?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是一部改編自溫斯頓·葛魯姆(Winston Groom)1986年同名小說的1994年美國史詩浪漫戲劇電影,故事講述了呆滯幼稚,但心地善良,有著驚人的運動天賦,在阿拉巴馬州生活了幾十年的阿甘,在某些事件的影響下,定義了20世紀下半葉美國的一些事件。更具體地說,是在阿甘出生的1944年和1982年。電影與溫斯頓·葛魯姆的小說有著很多的差別,包括阿甘的性格和幾個事件的描繪。

電影開始和結局的羽毛有著多種解釋,羽毛的運用確實耐人尋味,而目前的解釋有:『白羽毛所象徵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阿甘受損的智力?還是經驗的隨機性?』主演的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則將羽毛解釋為:『我們的命運只能由我們處理生活中機遇要素的方式來定義,就像羽毛的體現。它可以在任何地方降落,落在你的腳邊,具有非常強大的神學意義。』飾演阿甘母親的演員莎莉·菲爾德( Sally Field)則將羽毛比作宿命,她說:『羽毛隨風飄動,無處不及,它是註定的或是偶然的?」視覺特效總監肯·羅爾斯敦則將羽毛比作抽象畫:「各人有著各自的不同意義。』

上述中第一個解釋提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其為一部小說,是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於1984年所寫的小說。小說的背景設在布拉格,內容涉及相當多的哲學觀念。我們能通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各個人物的角度來瞭解存在主義,生命重還是輕?政治對人生命的扭曲程度到底有多大?而羽毛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有相似的概念。

情節中,這條羽毛夾在阿甘最喜歡的書『好奇的喬治』里,母親給他讀過這本書。書維繫著當前的場景和20世紀40年代的童年時代。羽毛的位置是在書中猴子走鋼絲圖片上。猴子能譬喻成阿甘,一隻走鋼絲的猴子就像阿甘一路走來的生命歷程,但羽毛最後的飛舞確實也反應出生命就像羽毛及『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吃到什麼口味』的一盒巧克力。

羽毛也可以看成珍妮(羅蘋·萊特飾)她整天幻想著『變成鳥兒,飛往很遠很遠的地方』因為她必須忍受父親的虐待。電影中,珍妮也問阿甘『如果她跳下橋,能飛起來嗎?』阿甘與小阿甘一起生活,珍妮死於愛滋,若阿甘是猴子,那羽毛就是珍妮希望化成的鳥,電影最後她如願地飛了起來。

雖然羽毛有許多解釋,但似乎很難找到一個絕對正確說法來表達羽毛的用途,不過也就是因為結局偏向開放,才會因角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共鳴與看法。

《阿甘正傳》 導演:勞勃·李·辛密克斯(Robert Lee Zemeckis 編劇:溫斯頓·葛魯姆、埃里克·羅斯(Eric Roth) 演員: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莎莉·菲爾德(Sally Field) 來源imdb
《阿甘正傳》
導演:勞勃·李·辛密克斯(Robert Lee Zemeckis)
編劇:溫斯頓·葛魯姆、埃里克·羅斯(Eric Roth)
演員:湯姆·漢克斯、莎莉·菲爾德
來源imdb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