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危機女王》來聊聊選舉吧

對於選舉,現在這個話題相當敏感,但是敏感的話題也反映出現在社會與民眾狂熱、躁動的事件,隨著時間演進,媒體的焦點也會跟著民眾轉移,所以換個角度來看:新聞媒體的焦點也就是我們的焦點。每逢選舉期間,我們將會看到相當猛烈的媒體戰,從某種程度而言,競選乃沒有刀槍的戰爭,就像文明發展至一定的民主鬥爭。

選主需要大量的媒體來報導自己與對手,因此如何操作形象與破壞對手,也就成為戰爭中的一環。而《危機女王》(Our Brand Is Crisis)便架構在競選時的形像建立與公共關係維持。媒體戰的開始,也是冷血的開始,競選需要大量利用人性與感性來煽動群眾去相信──相信他們所做的事情乃正當,沒有任何理由質疑自己的言行,為此群眾可以公然誹謗對手,從中加深仇視,再透過一定的報導角度,使仇恨擴散,因應網路時代發達,利用網路快速傳播的特性,發布有潛力的話題,發酵後,媒體戰爭正式開打。

新聞台、網路社群其實都會成為競選手段的工具,而選舉的主要成本多半是我們繳納給政府的稅金,因此如何將形像建構成群眾有所感觸,也是選舉中相當重要的項目。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在《危機女王》的角色乃競選團隊的策略家,從選戰中勝出。

若要於競選時擊敗對手,贏得群眾信任需要大量的媒體來植入民眾思想,優秀的幕僚將是關鍵。例如: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自編、自導、自演同時身兼製片的《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聚焦競選時的醜聞危機,年輕的幕僚由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飾演,其中有一項情節乃指出政治人物在每次的發言,必須嚴格審查講稿,因為媒體戰期間,儘管只是一個錯字或者語氣及詞句上出現堪憂,都會被對手與媒體放大檢視,若以此遭受形象破損,那將是對手的攻擊時機。

因此幕僚如何掌控媒體與政治人物,將更加留意每個細節,不論一言一行,甚至走路不小心摔倒、感冒、打噴嚏,不論多微小都有被放大的可能,當然更不能忽略公開發言。媒體希望能從政治人物挖到獨家的醜聞,而幕僚必須防範醜聞的傷害,在媒體、對手與自己三方而言,醜聞絕對有利於另外兩方,對手或自己的醜聞爆發,新聞將嗜血地暴露其中一方,於此也會顯現出媒體戰爭的冷血與無情。

面對即將來臨的2016,由Nerflix自製的政律影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似乎不謀而合,不論是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鄧巴(伊莉莎白·瑪佛爾飾)朱立倫、洪秀柱、傑基(莫莉·帕克飾)法蘭西斯‧安德伍(凱文·史貝西飾)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相當巧合地影攝了美國與台灣即將面臨的權位之爭,法蘭西斯‧安德伍優先發布退選,由年輕的黨鞭傑基參選,然而這是法蘭西斯‧安德伍的手腕,隨後傑基退選,由法蘭西斯‧安德伍光榮參選,如果我們視野轉換至台灣,並將角色換成洪秀柱與朱立倫──用巧合解釋吧!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