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人生】移動迷宮 焦土試煉:好舒服的節奏

反烏托邦乃近年非常受歡迎的改編題材,不論是《飢餓遊戲》系列作《叛亂者》系列作,以及小說於1993年出版的《記憶傳承人:極樂謊言》從中因為改編受到電影放大的特點,不僅真實呈現小說中的架構與設定,從場景至細節、服裝到化妝,皆是卓越地文字具現化。

當然更不能忽略反烏托邦中擁有的各項衝突,戰爭與暴動,高壓統治及美好表態的呈現,透過電影地凸透鏡,讓小說的商業與文學層面都達成了良好的轉化。但改編並不是每一位觀眾樂見,認為改編是一項災難,或者;電影去蕪存菁的呈現方式很精采,再者因為電影而閱讀所有系列作,獲得不僅影像與聲音的享受,讓文字帶領他想像。

無庸置疑,這是非常良好的觀影行為,讓小說補足電影無法納入的細項,電影的呈現醍醐了小說不同面相的韻味。改編的電影確實涵蓋這項概念,可是並非常每位觀眾皆能獲得這種觀影模式,所以探討電影如何提煉原著的精華,找到其平衡點來呈現不論閱讀與否地觀眾,便是非常重要的架構,這會影響整部電影地模樣。

《移動迷宮:焦土試煉》畢竟是系列作第二集,也是該類商業電影的第二階段,其目的在於延伸第一集之劇情,或銜接第三集的設定。如果好奇為何《移動迷宮:焦土試煉》怎麼沒有設定迷宮,因為迷宮是第一集的主要架構,而第二部小說必須逐漸揭漏W.C.K.D.的陰謀來乘載下一部,因此,電影放大了這項核心。

編劇以非常良好的節奏推進劇情,每一項情節與橋段的連接以及應該掌握的篇幅,皆拿捏的非常好,不會出現過於冗長或需要多加陳述的情況。商業電影林立的情況下,若沒有良好的節奏,對於觀眾將是一種壓迫,儘管訴求大量視覺衝擊,不舒適的觀影過程,會大大削弱電影的評價。

因此劇本並不僅需要精采的環節,還要監測劇情安排的邏輯、篇幅、連接。而改編於小說的劇本更是要求劇本架構的系統。如果我們相較東西方電影的劇本,兩者的呈現,相對明顯地不同:東方電影的劇本注重在劇情的精鍊,並希望自己的故事一定要使觀眾精豔,不像西方劇本注重節奏與邏輯。

西方在編制上便與東方不同,西方的編劇不僅僅是一位而是多位來構成編劇群,每一位編劇負責應有的橋段並定期開劇本會議,整合並追蹤劇本的進度,使完成的劇本非常貼近轉化影像後的形式,每一次的會議皆是為了使劇本更清楚、更順暢,然而這種編制較難完成單獨一位編劇對劇情的精鍊,而兩項模式也各有優缺。

但《移動迷宮:焦土試煉》並不是使用編劇群的編制,雖然《移動迷宮》系列作不像我熟悉的漫威作品般地龐大,但是一位編劇能夠獨力完成劇本並展現優良地敘述節奏,在劇本各項層面都能看到編劇洞悉故事的成功,才能使我們看見《移動迷宮:焦土試煉》完善地敘事節奏。

向來以高水準訴求美術概念的好萊塢,依舊展現那極度真實的美術概念於《移動迷宮:焦土試煉》塑造電影中不可或缺的狂客,因為焦土與閃焰症導致雙眼焦黑、皮膚潰爛、長滿怪異的根莖,而編劇非常巧妙地利用怪客來推進劇情,不僅是在懸疑的劇情,還是英雄搶救貓。

湯瑪斯(狄倫·歐布萊恩飾)逃離W.C.K.D.的機構時,為了掩護同伴而遭受大群狂客襲擊的溫斯頓(亞歷山大·弗洛雷斯飾)受到狂客抓傷導致必須終結自己的生命。這一段連續的劇情,正式編劇非常成功的橋段,溫斯頓是劇本撰寫技巧上的那隻貓,而湯瑪斯乃那位英雄搶救了貓。槍響時的畫面,不僅那一刻的劇情張力無法抵擋,也讓湯瑪斯受到質疑,萌芽角色間的磨擦。

《移動迷宮:焦土試煉》的呈現是一項開端,開啟系列作的完結,因為擁有第二階段的乘載,使W.C.K.D.的陰謀更加詭譎,我們能從故事裡感受到W.C.K.D.陰謀的搖曳不定,這也還原人類的情感因素,也將是第三階段故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精彩也應該留在最後。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福斯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