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電影史:《辛德勒的名單》的紅衣女孩與蠟燭是什麼意思?我們來聽聽導演怎麼說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是一部199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它講述了一個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連恩·尼遜飾)拯救猶太人的故事。這些被救的人大都是波蘭猶太人在二戰時期的逃難者。猶太人大屠殺時期,辛德勒將他們召集到他的工廠裡面幹活,以此幫他們避難。該片由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執導,改編自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Thomas Keneally)的小說《辛德勒的方舟》(Schindler’s Ark)由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飾演德國納粹黨黨衛隊軍官阿蒙·歌德,班·金斯利(Ben Kingsley)飾演辛德勒的猶太人會計伊薩克·斯特恩。電影鴻篇巨製,票房也收穫頗豐,共獲七個奧斯卡(Academy Awards)金像獎,包括最佳電影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配樂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場景設計、最佳剪輯、。

在《辛德勒的名單》出現兩個物件,是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想表達的概念,他透過以下象徵手法來完成:

紅衣女孩

儘管《辛德勒的名單》大部分採用黑白拍攝,卻出現了一段極其罕見的彩色片段──一名女童身上有鮮艷的紅色衣服。這個顏色第二次出現在後面運屍車中這個女童的屍體上。相當巧合地是:該角色和曾在克拉科夫生活過的女作家羅馬‧李卡加(Roma Ligocka)不謀而合,她當年也穿著紅色衣服。不過,與電影中小女孩的悲慘遭遇不同,羅馬‧李卡加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電影公映之後,她把自己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名為《紅衣女孩:回憶》(The Girl in the Red Coat)

而史匹柏本人對此的解釋乃,忠於小說裡的內容拍電影,而他本人的理解如下:『當時,美國、俄羅斯、英國都清楚發生了大屠殺,但沒有一個國家做出反應。我們(美國)也沒有派出軍隊來阻止人們被迫朝向死亡前進,一場不可阻擋的朝向死亡的前進。這些紅色的血跡好比人們心中的雷達上最亮的點,這是如此顯而易見,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想想辦法。這就是我為甚麼我要把紅色帶進電影。』

蠟燭

影片開頭一些猶太人在舉行安息日活動時,就出現了蠟燭。當片頭的彩色漸漸退去,燃燒的蠟燭漸漸熄滅,一縷青煙迸出燭芯,象徵著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焚毀的屍體。片尾的蠟燭,則代表辛德勒善行所帶來的溫暖。對史匹柏本人來說,這是:『一抹色彩,代表著希望的一串光芒。』

《辛德勒的名單》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斯蒂文·澤里安 演員:連恩·尼遜、班·金斯利 來源imdb
《辛德勒的名單》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斯蒂文·澤里安
演員:連恩·尼遜、班·金斯利
來源imdb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