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自身喜歡的導演,因為一個特點讓我們喜歡上他的分鏡,或許是迅速的節奏、驚艷的視覺衝擊。以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全面啟動》而非常知名的克里斯多福‧諾蘭,因去年編導的《星際效應》使台灣開始去關注一位導演的作品,而不僅僅是以演員為首要。
這對多數觀眾來說,其實是跨了相當大的一步。因為我相信一定有部分觀眾是因為《星際效應》才開始慢慢關注導演,並且以導演為主,來選擇他想看的電影。相較之前以演員為主的觀影形態,對電影而言是一步絕佳的躍進,因為當我們以多方面來看電影,也就代表我們的觀影素養正在提升。
一位導演對於一部電影的堅持、概念都會出現在他想要給我們的畫面裡,因此當我們開始以導演來觀賞電影,那就代表我們開始喜歡某一位導演的創作風格以及他用畫面說故事的方式,而我們可以看成:我們尤其喜歡一位畫家的作品,並且是相當主觀的行為流程。
當導演給予我們相當強烈的畫面時,或是以相當快速的節奏來敘述,兩者都能帶給我們非常暢快的感受。這對於部分絕對堅持自身作品的導演,可能會認為這類的分鏡根本是譁眾取寵。然而畫面創作本來就是藝術家的理念的呈現,因此我們對於導演喜惡,大都取決我們是否認同他的理念。
大衛‧歐‧羅素在《派特的幸福劇本》這一部作品的分鏡中,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與多數導演絕對不同的是:羅素給我們的是相對輕鬆的畫面。因為我們在這兩部作品中都有一種很輕柔、舒適的觀影感受,到底──羅素是如何在《派特的幸福劇本》中散發舒服的觀影氛圍?
羅素根據原作馬修‧奎克的改編,將所有的精神疾病彙集在劇本裡。如果我們單看這部劇本,或許認為是一部走向懸疑的驚悚片,可能不像我們印象中的恐懼,我們不用擔心有突然衝出來的設定。而是擅用精神疾病的症狀,讓每一項精神疾病能夠在分鏡發芽。
而馬修‧奎克的《派特的幸福劇本》是一部相當溫馨的著作,再透過羅素的畫面設計,便完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電影。電影中每一位角色都很尖銳,不是有被害妄想症就是有強迫症,或者重度迷信再者乃性成癮。除了難以相處外,也無法溝通。但在羅素的畫面下,使所有尖銳交叉,但是不突顯角色。
所以我們會到看到多位角色同時呈現在畫面裡,如此就不會特別放大哪一位角色。並也不會削弱哪一位角色特質,因此我們才能看到一位角色繞著另一個角色。同時羅素將情境放進了電影中,不是讓每一個角色圍繞著劇情核心,而是每一對角色間的互動,慢慢帶出其中的核心。
派特與蒂芬妮、派特的父親與派特、蒂芬妮與家庭、蒂芬妮與死去的前夫。羅素依序將每一對接續上演,同時將其中的情鏡製作地相當輕柔,不快不慢,不左不右、就是一項我們大家都很容易理解的情境,也因此我們才會快速地進入羅素帶給我們的非常舒服的觀影過程。
即便我現在回想起來,還會因某一個特別有趣的橋段,抹上一斜微笑!對於習慣好萊塢迅速電影節奏的我們,大衛‧歐‧羅素卻能夠使我們進入那相對緩慢的過程。輕輕地、柔柔地陳述故事每一個段落,沒有壓力、沒有逼迫、沒有視覺衝擊,這或許是為什麼──大衛‧歐‧羅素能夠說出如此舒服的故事。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