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人生】彗星來的那一夜:緊湊破碎,絲絲入扣

當我們看到許多大成本製作的電影,我們會發現電影其實是一項分工非常細緻的影視產品。導演必須發揮對故事的敘事與創意,將作品推進到令我們足以驚嘆的程度。如果我們已確定資盡金不多,只能製作一部成本不高電影,那這部電影是否會達到我們的預期?

假設你是ㄧ為導演,並且你知道這部劇本要怎麼拍攝,同時電影公司與製片能給的東西都非常固定,因為劇本的緣故所以沒有相當不同的設定,場景的變換也相當少,但卻能夠給觀眾超出我們預期的感受?我想,這全都是編劇與導演的能力。

首先《彗星來的那一夜》我們會認為這是ㄧ部藝術電影,但是當你進戲院後,你就會發現:這是ㄧ部劇本非常好的絕佳懸疑電影。

劇情設定在相當溫馨的場面,所有角色相談甚歡,但卻因停電並且向外求助,而帶出了劇本的核心──量子物理學的「脫散」根據「薛定遏的貓」指出:如果你把一隻貓與一瓶毒藥放進同一個箱子,隨著實驗的進行,貓會處於生與死亡地兩種獨立狀態,因為當儀器偵測到量子變動時毒藥會影響貓,導致貓死亡,但實驗者不在箱子裡,所以我們無法確定。

因此,實驗者必須打開箱子才能知道結果是什麼。不過這是ㄧ個思想實驗,也難以實證去執行。然而編劇以「薛定遏的貓」為出發點,去講述量子脫散或稱為量子相干。編劇將所有角色與其中出現的書籍、照片、手機、戒指、編號借代為貓與毒藥,來表達出每一個獨立現實並相干的過程。

也就是說每一個角色會與另一個角色互動,但他們卻不真正地認識對方,因為當彗星來的那一刻獨立現實的脫散便開始,讓現實去影響現實。

而在劇情的安排上,設置一個節點托出一個開始或是更清楚的線索,並且慢慢帶出角色的狀況會是多種獨立存在,再由角色的出現與否來詮釋相干的程度,並且從原本貓的生死延伸出數萬個獨立現實,使劇情更加弔詭。

編劇巧妙地利用了上述的方式來使劇情在每一個令人陷入疑惑地情境時,立刻加入一個新的開始並將疑惑先放在一旁,開啟另一個新的事件,而在之後劇情會給我們答案。劇情非常緊湊,也很破碎,使破碎的劇情互相牽扯,也就解釋出脫散的概念,最後的開放式結局:當每一個現實相干、脫散後會怎麼樣呢?這真的是ㄧ部概念很好的劇本。

同為編劇的導演,我覺得他能夠將緊湊又破碎的劇情導出如此地分鏡,我想畫面在他寫劇本時便已於心頭浮現;否則不會如此有特色。我們會看見導演利用大量的淡出來將每一個橋段做出一個小結,這一系列的畫面導演刻意要導出破碎,因此特意不把畫面接在一起,而是利用淡出。

主要是為了乘載出現實的獨立與層次,因為每一個角色都有關聯,但導演卻把角色所擁有的事件獨立出來,這不僅是為了脫散的概念也加注了我們對於事件的印象,同時使用手持式攝影,不斷地提醒我們處於極為震懾的狀態,因此才能使他的分鏡絲絲入扣,我們便會有相當龐大的衝擊。

《彗星來的那一夜》劇情緊湊破碎、分鏡絲絲入扣,這絕對是我目前看過絕佳地懸疑電影!而將物理學放進劇本──似乎都會很成功,因為《星際效應》也證明了這一點。

觀看其它影評請點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

Join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